碳權法規

深入了解碳權的定義、強制性與自願性碳權的區別,以及碳費的徵收與影響。

碳權定義
基本概念

碳權是什麼?

根據經濟部在2050淨零排放專頁的說明,碳權指的就是「排放碳的權利」,通常以相當於一公噸CO₂的排放量為計算單位。產業可透過取得碳權,以符合政府的碳管制規範,或是藉由自主碳權的產出,來因應國際供應鏈與倡議的碳中和要求。

碳權的來源主要有兩個管道:強制性碳權自願性碳權

最後更新:2024年3月
碳權類型

強制性碳權 vs. 自願性碳權

了解兩種主要碳權類型的差異及其應用場景,幫助企業選擇最適合的碳管理策略

強制性碳權

強制性碳權與政府所制定的碳排放總量有關,加入巴黎協定的國家,都有義務提出自減的碳排額度。為了達到目標,各國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並要求產業配合,共同達成減碳目標。

政府採取總量管制,配發免費的排放配額(allowance)。當企業的碳排下降並超過免費配額,超過的部分可以轉移給其他企業,促進互助合作與永續發展。

主要特點:
  • 不能在不同市場之間流動
  • 核發碳權嚴謹,無重複計算問題
  • 受政府法規強制規範

自願性碳權

自願性碳權指的是企業或個人透過自主參與的碳減排活動所產生的碳權,其產出管道多元,包含植樹造林、保育紅樹林、節能減碳等。

主要用途:
  • 實現碳中和目標
  • 提升ESG表現
  • 應對國際供應鏈要求
自願性碳權市場近年快速成長,成為企業永續策略的重要工具
政策更新

碳費是什麼?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加速及全球永續轉型的趨勢,臺灣於2015年正式啟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根據相關規定訂定「碳費」,明確要求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二萬五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的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作為碳費徵收的對象。

2025年1月正式實施
碳費
企業影響

碳費開徵的影響與爭議

了解碳費政策對企業的實際影響及目前存在的討論焦點

碳費開徵,誰受影響?

碳費制度於2025年1月開始徵收,2026年5月會有首波繳納產生。目前包含中鋼、台電、台塑化、台積電、中油、台泥、友達等各領域大廠,都是所謂的碳排大戶。

碳費計算範例:
台積電 10億元 (每噸100元計算)
中鋼 2~4億元
台塑化 70億元 (若每噸300元)

碳費爭議

碳費的徵收雖已正式上路,但仍存在不少爭議:

轉嫁消費者

將碳費轉嫁給消費者,可能引起綠色通膨

定價分歧

碳費定價看法不一,企業認為太貴,國際上則認為太低

免徵額問題

免徵額達2.5萬噸偏高,可能讓企業失去減碳誘因

公平性討論

碳費用途及配發需基於公平正義原則深入討論

相關法規

  • 氣候變遷因應法
  •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 碳費徵收辦法
  • 自願性碳權管理規範

重要時程

  • 2025年1月:碳費正式開徵
  • 2026年5月:首波碳費繳納
  • 2027年:檢討碳費費率
  • 2030年:檢視減碳成效

常見問題

  • 如何計算企業碳排量?
  • 碳費可以抵稅嗎?
  • 自願性碳權如何認證?
  • 中小企業如何因應碳費?

對碳權法規有疑問?立即聯繫我們!

我們的專業團隊將為您提供最完整的碳權與碳費諮詢服務,協助企業合規並制定最佳減碳策略